長江商報消息 在一個圓滿的婚事之後,對於絕大多數家境普通的工薪族小夫妻來說,新婚階段無疑是一生中手頭最緊的時候。原因很簡單,這個階段花錢最多,掙錢卻最少。
  先來看看花錢和掙錢這兩個硬性條件。新婚前後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除了婚禮的費用,可能還要包括買房買車的錢。結婚之後,維持家庭的固定開支有增無減,如果生了小孩,更是花錢的無底洞。面對越來越多的開支,大多還處在事業緩慢上升期的年輕人常常難堪重負。要如何“減負”呢?很多人最直接的反應是“開源節流”。可是,掙錢的源頭真有那麼容易開?花錢的水流真有那麼容易節?正如前面所述,新婚小夫妻收入往往是硬性的低,開支卻往往是硬性的高。已經加班到暈頭轉向的小職員,很難再搞份副業去“開源”;而且年輕人追求生活品質,還沒事愛搞個“說走就走的旅行”,省錢太難了;如果生了孩子,更不能犧牲寶寶的安全健康來“節流”。
  我認為,更適合新婚小夫妻的理財思路是“量入為出”,即根據收入來決定開支的限度。
  首先,最敏感的問題是房子該不該買、該買多大。現在,買房似乎已經上升成為一個家庭倫理問題,但我還是奉勸年輕人把它看做一個理財問題。在房價飛漲的今天,年輕人即便能夠貸款,也往往需要雙方父母資助首付,而這筆首付,很有可能是父母的養老錢。所以,當你向長輩要錢買房的時候,除了要考慮他們能拿出來多少,還要幫他們考慮好該留下多少。如果是傾兩代人全部積蓄才能買下的房子,實質上已經屬於負擔不起的房產投資,房價要是上漲自然皆大歡喜,萬一遇到房價下跌,那就真是三個家庭的災難了。
  其次,手裡要多留些活錢以備不時之需。吳曉波曾在文章中寫道:“在商業社會中,一個敢於負債的人,其實是一個敢於對未來負責的人。”這句話我非常認同。還是以買房為例,房子總價確定之後,貸款比例不妨儘量提高一點。有人會認為,貸款要付給銀行利息,不如全款划算。還有人一開始付不了全款被迫貸款,可一旦手頭有點閑錢馬上提前還貸。這都是典型的不會理財的思維。貸款是借力銀行維持現金流的工具,手頭有錢可用是最重要的,一來萬一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救命,二來用作投資賺回來的錢也夠付利息了。而且現在公積金貸款的利率低到和很多理財產品相仿,能貸到就是賺到。
  第三,謹慎追求財務自由。財務自由是很多年輕人的夢想,然而實現它比想象的要困難很多。財務自由的一個目標是,僅依靠理財收益就能代替薪水,這需要多少本金呢?巴菲特的長期收益不過20%出頭,普通人比他差一點,按15%算,扣掉5%的通貨膨脹率,也就是說你要有年收入10倍的本金,才可以靠投資實現財務自由。假設你一年的收入是10萬元,為了實現財務自由,你需要攢夠100萬元。如今年收入10萬元的年輕人一年能攢下一兩萬就不錯了,攢夠100萬元實在太難實現。因此對於普通人來說,要考慮財務自由,至少要到35歲以後,年輕的時候還是要靠自身的人力資本掙工資。
  還有很多年輕女性渴望成為全職太太,理由也很充分——照顧孩子、打掃衛生得請保姆,這筆費用也要幾千塊,跟自己工資差不多了,不如辭職自己做。但這麼考慮忽視了兩個問題:第一,上班除了工資之外,還有各種社會保障,辭職之後這部分的隱性收入就不存在了;第二,如果一直在職場打拼,未來工資增長的可能性很大,幾年後就會遠遠超過雇保姆的錢。所以奉勸各位小夫妻,僅從財務的角度考慮,如果不是丈夫的工資比妻子高很多很多,妻子當全職太太是不划算的。
  最後我想說,這篇文章其實是在教大家用理財的思維對待生活,而不是怎樣靠理財來發財。對於新組建的小家庭,踏實工作、努力積累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作者系財經專欄作家)  (原標題:新婚小夫妻理財指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loj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