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軍醫運用野戰單兵搜救系統精準尋找傷員。 衛楓 攝圖為研究所人員在一起進行業務探討。 馮敬 攝
  中新網上海10月20日電 題:解放軍第85醫院:研發“救命裝備”構築“生命通道”
  作者高潔 郭彬孫燕劉健
  深秋,朱日和,烏登大草原深處硝煙瀰漫,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基於信息系統實戰化衛勤保障演習正酣:由上海第85醫院全軍遠程醫學信息技術研究所自主研發的野戰單兵搜救系統、實兵交戰戰救訓練系統等“救命裝備”精彩亮相;態勢圖上,傷員數量、受傷程度、地點坐標以及藥材消耗、儲備等動態信息實時顯示,一組組精確的戰救數據構築起一個個“生命通道”……
  演習副總導演、全軍遠程醫學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連平眼睛一刻不停地盯在態勢圖上,額上滲出細密汗珠。經過7小時30分鐘的鏖戰,“衛勤使命—2014”落下帷幕,連平緊握著的手這才稍微鬆了鬆勁兒……
  時間回到20世紀90年代,兩則新聞令當時還是第85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的連平徹夜難眠:
  ——美軍開展遠程醫療,身在萬里之外的美國本土專家為海灣戰爭傷員實施診斷,指導治療和手術;
  ——與此同時,西藏阿裡地區一名戍邊軍人突發闌尾炎,因大雪封山無法得到及時救治而犧牲。
  對此,連平心潮難平:如何使軍隊優質醫學資源輻射到邊防、海島及偏遠地區,讓官兵都能享受高品質醫療服務?
  一連幾天的思索,連平決定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毅然向醫院黨委提出申請,改行從事遠程醫學研究。1996年,他一頭扎進一間20平方米的小屋,開啟遠程醫療和創建研究機構的艱辛旅程。
  經過兩年多夜以繼日的攻關,1998年軍隊首套有線通信的遠程醫療會診系統問世,經專家評審鑒定,總後衛生部決定在全軍推廣,併在南京軍區第85醫院正式成立了“全軍遠程醫學研究開發基地”。
  為讓遠程醫學系統惠及廣大官兵,連平團隊在全軍建成264個遠程醫學工作站,實現了跨時空地域、快捷高效的軍隊遠程醫療救治體系。2005年7月,“軍隊遠程醫學系統工程”以最高票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翌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6年盛夏,一場海上實兵演練正酣。一名“傷員”不慎落水,隨身攜帶的紙質傷票被海水浸濕,難以辨認,救治被延誤……參演的連平團隊敏銳意識到,紙質傷票已跟不上現代戰爭的“趟”,電子傷票必須儘快研發。
  又是兩年攻關。2008年,“電子傷票系統”投入生產,正式裝備作戰部隊,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首次配發部隊的戰救信息技術裝備,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8年邱光華機組在汶川抗震救災中失事,軍地組織人員進行了地毯式搜救,10天后才找到失事飛機,這一事件深深刺痛了研究所每個人的神經。沒多久,研究所大膽提出解放軍野戰單兵搜救系統研製論證報告,同年被列入全軍衛生系統“十一五”重大科研專項啟動研究。
  2011年3月21日深夜,美軍一架F-15E戰機在利比亞墜毀,次日凌晨1時,飛行員便由美軍直升機準確定位,快速救回。對比中美兩軍戰(現)場搜救的典型案例,研究工作進入快車道。2012年5月,“野戰單兵搜救系統”研製成功,列裝解放軍首支數字化機步師,2013年再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3年,總部賦予研發的“陸軍部隊後勤裝備信息化綜合集成系統”進入攻堅階段。由於總部科研經費還在審批中,經費暫時出現嚴重短缺。醫院政委陳徽軍、時任院長胡佳樂瞭解這一情況後,商議決定提供資金100萬元,解決燃眉之急。經過近一年的科研攻關,該系統在某演習中得到全方位檢驗。
  隨後的日子里,研究所研發的第三代“野戰單兵搜救系統”開始發揮效用。
  “部隊的意見,就是深入研究的方向。”所長連平帶領研究所成員深入北京、南京、廣州、蘭州等多個實兵訓練場,邊檢測邊改進,先後發現和解決了600多個問題,自主研製完成了嵌入式柵格影像地圖、圖形化簡約傷情表達技術、戰救數據鏈系統等新技術,使系統更加貼近戰場,貼近實用。
  面對部隊指揮員提出的需求,研究所組織8家科研單位36名技術人員進行封閉式攻關,經57天連續奮戰,解決了數據格式、數據傳輸、加解密等大量的技術瓶頸,實驗室測試運行正常。
  為此,部隊官兵親切地稱他們是“生命守護神”。不過,連平卻認為自己還遠遠不夠格,尤其是對於家庭的那份“守護”,自己甚至不及格。
  2007年7月,“電子傷票系統”研究進入攻堅階段。一天傍晚,連平接到姐姐電話:父親洗澡時不慎滑倒,生命垂危,希望他能儘快回家。可就連夜趕家途中,老人已經走了。聽聞噩耗,連平淚如雨下……
  這幾年,研究所的課題一個接一個,都是年初下達任務,年底就要出成果,沒有一股子鑽勁、狠勁是不行的。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全力投入科研事業,從不分心走神。
  由於研究所擔負的多是秘密任務,大家常以“出差”為由,與家人失去聯繫,有時甚至消失個把月。龔紅偉的妻子最怕老公不接電話,2007年兒子出生時,他在某演習場上忙著檢測系統性能。妻子辭掉外企優厚的工作,一個人拉扯孩子。
  2013年6月14日,是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劉峰博士在閩南某瀕海訓練場上奮戰的第18天。這些天,他白天跟著部隊合練,晚上伴著儀器攻關,每天只睡5個小時,處於極度疲憊狀態。但每想到承擔的科研任務,他就振作精神,繼續投入工作。
  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細節——研究所大廳正中擺放著兩張“全家福”照片,2012年之前的整整16年間,研究所僅有一張“全家福”,每次合影都因有人出差聚不齊。直到2012年9月30日,“家人”聚齊了,第二張“全家福”才得以上牆。(完)  (原標題:解放軍第85醫院:研發救命裝備 構築生命通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loj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