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銀平
  2月11日《成都商報》報道,八年前,劉寧以近650分的高分,成為涼山某縣的理科狀元,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四年前,劉寧大學畢業,卻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他開始沉迷網絡,四處流浪。記者問他,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自己的生活會像現在這樣?劉寧說,沒有霍金的智商,“讓我像大多數人一樣,找個工關鍵字作結婚生子、掙錢養家,我覺得很無聊很沒意思”,“讓我看不到意義、找不到目標,一切都很平庸”。
  不能成為輝煌人物,不僅是劉寧面臨的苦惱,也是很多人都會遇到的問題。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成為塔尖,而會成為塔基關鍵字。我們註定很難成為超然的雲端仙子、富麗堂皇的公共名人——— 這就是人生的辯證法,精英只屬於極少數,更多人則是平凡的普通勞動者。
  所以,我們的發展規劃、人生設定,沒必要非蒸烤箱要讓自己高不可攀、充滿神聖,沒有必要非要成為舞臺主角,成為一個默默的路邊鼓掌者、平凡小配角,只要有幸福、快樂、充實、恬淡、溫情、大愛、寬容,善於追求,不懈奮鬥,那些勞碌而平凡的日子同樣能散髮出迷人的芳香,那些平常角色同樣對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平凡的泥塵,構成了人流滾滾、車馬不息的火熱大地。簡單的“社會齒輪”,有修車的,擔擔兒的、賣面的,賣菜的,社會才會充滿勃勃生機。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註重分數發展的同時,更要將人生課程、人生規劃、精神和情感發展提升到重要位置。我們在強調成績好的同時,要多一些生活陪伴、心理呵護,讓孩子得到安全感和不懈奮鬥的情感,因為陪伴本身就是一種積極而重要的家庭作業,會讓孩子懂得珍惜、懂得體恤;我們也可以將孩子放花店養到社會空間,通過慈善、公益、假期打工等,讓孩子將自我價值和社會需要緊密聯繫,在充實和服務中實現有意義的發展目標、事業規劃;我們更要給孩子留一個悠閑的心理自我空間,有張有弛,節奏舒緩,富有精神情趣……做到了這些,在應試教育的夾縫中,孩子就能得到健全、科學、均衡、和諧的發展,哪怕身份卑微一點,暫時艱苦一點,也會勇敢站起,繼續往前。
  劉寧卻按下“暫停”西裝外套鍵,成了流浪漢,這就是當下的家庭教育中的一個失衡,過分強調分數主義,而忽視了“人”的發展;過分強調功利目標,而忽視了情趣的打造;過分註重面子效應,而忽視了“孩子為本”;過分情調重點大學,而忽視了應有的心理調適和適應能力。成績很輝煌而社會成績單卻不及格,外在輝煌而內在暗淡,畢業證很氣派而心理很脆弱。都是成人了,連生活的意義都不懂得,怎麼不是一種空心的發展呢?
  有數據也證明瞭這一點,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佈《社會心態藍皮書》數據顯示,望子成龍成為中國人生活首要動力。結果,這種過重的教育要求和壓力造成了諸多心理創傷,某地心理機構對1000名兒童做過一次調查,其中25%的兒童存在明顯的心理障礙,32%的兒童存在情緒不穩定、學習壓力感過強等問題。
  我們的家庭教育該覺醒了,衝出分數包圍,將孩子當人看,過有意義而幸福的生活,樹立一種平凡卻充滿芳香的人生和人格創造,這才是避免“劉寧第二”的最好“藥方”。
  (原標題:丟了幸福和趣味是“空心的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gloj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